“孩子,这个是杯子,是用来喝水的;孩子这个是碗,是用来吃饭的;那个是......”相信这是不少的家长教孩子认识物体的方式,而就在这不经意间,孩子的想象力就被限制了。
有心理学家表示,同样给一个圆圈涂画颜色,却能判断孩子的思维是否被禁锢:
如果没有经过老师或家长的“指导”,大多数的孩子就会涂出圆圈,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,这样也是给圆圈涂颜色,并且是按照他们自己认为的最高效率的方式来涂。但是经过大人们的指导,他们对圆圈涂色的概念,就会固定在“只能将颜色涂在圆圈里。”
然后,在大人“给圆圈涂色”的命令下,他们从此也不会想到将圆圈变得更有趣。
比如在圆圈外画上耳朵变成笑脸
比如在圆圈外面画上爪子变成螃蟹
或者将圆圈加工成一只蜗牛......
因为老师和大人告诉他们,涂颜色只能在圆圈里.这样的教育方式,值得我们去反思,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力的今天,意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,那家长们应该怎么做?
摒弃传统美术思维,保护孩子的独特想法。
美术课堂教学中,经常碰到学生对于某处线条产生的偶然形状,或某处色块联想到新的形象,孩子们会说:老师,这个像……;那个让我想到了……。对于这种情况,教师要首先肯定孩子这种独到的发现,适时的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独特形象丰富和充实自己独特的画面,同时又不会偏离美术的主题。
理解和感悟美术造型语言,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羽翼。
线条是人类最初的美术语言,由于其简便和自然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。孩子们用线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;表达对身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认知。
色彩是另一种重要的美术语言,是激发孩子们参与美术活动的重要因素。要多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,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独立的审美理解和自信。
不受平面艺术限制,给孩子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传统的少儿美术教育让家长受到平面艺术的限制,误以为绘画就是美术的全部。教学中,通过立体手工、陶艺、纸雕、综合材料探索、旧物改造等新颖的课程内容,全面调动了孩子的感知,发挥他的空间联想能力,给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广大而自由的施展空间,孩子们的创造力喷涌而出。
继承学习民间美术和大师经典作品,让孩子吸收美术的滋养。
民间美术、传统艺术是少儿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,对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民间美术,生肖画、传统节日美术、民俗美术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,给孩子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和不同的创造体验。
“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
每一个孩子的创意都不一样!
孩子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,家长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引导、鼓励孩子大胆表达,更多地激发他的创意思维,从而激发孩子的无限潜力。
公众号报名入口